一个多世纪前的中国,她承受了太多的风雨飘摇。
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以身报国,血洒疆场。将整个中华大地渲染得悲壮而凄凉。而这些悲壮的故事几乎又在同时为一片灰白的阴霾和恐怖所笼罩。一代伟人就出生并成长在这样的一片阴霾里。青春年少的他又将以怎样的步伐走上救国之路,成为新中国最伟大的缔造者呢?一睹伟人青春时期的风貌后,我发现的确是风采照人,有引以自勉之要。
立志出乡关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接受了传统私塾的教育,读过《公羊春秋》,《左传》等经史类书籍,但是毛泽东并不喜欢这些书籍,反而喜欢读中国的古典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他曾背着老师读过《精忠传》《隋唐演义》《水浒》等小说。后来停学在家的时候,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帮父亲记账,然后就躲进自己的卧室里点起桐油灯读书。父亲显然不会同意他这样做的,一心想让儿子继承家业的父亲决定要把毛泽东送去米店当学徒。不过毛泽东听说湘乡有个新式学堂后就依然决定去求学。又在1911年的春天经老师的推荐考入驻省湘乡中学。这一次又是不顾父亲的反对离家而去。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不到十八岁的青年毛泽东,留下这首诗后离家而去,踏上了他的远赴理想的征途。
遥想09夏天我离家到清华之时,也正是毛泽东立志出乡关时的年纪。但那时的他又比我要坚定多少倍呢?因为担他的背上的将是整个新中国的重量。
就这样他只身到了一百二十里之外的省会长沙,来到驻湘中学读书,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社会动态。而1911,正值中国的多事之秋,十月武昌起义爆,辛亥革命爆发。长沙城长官为了掩盖革命消息,大肆戒严,搜捕革命者。而此时的毛泽东却不顾戒严令来到街头听革命者的讲演。………毛泽东一下盯住讲演台上一根残缺的手指!他的脑子里即可闪划出————切断手指,以血作墨,切切挥写:予断指以送,吁请召开国会,速解国难!
讲演者正是徐特立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打动了台下的民众,顿时群情及激愤,个个义愤填膺。当然,风声大了,也就引来了官兵的光临。聚集的民众有不得不走散开来。但是这并不能熄灭革命群众心中的热火。就在听了徐特立先生的讲演后的四五天,毛泽东决心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了。在参军途中认识了毛泽东身无分文的新式长官焦达峰和陈作新。并且随之加入革命军,当时新军在长沙起义成功以后,一支学生军也迅速的组建起来,但是毛泽东以为这支队伍的基础太过复杂,决心加入正规军队伍为完成革命而尽力。尽管就在1912春天,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3月,袁世凯就明目张胆的就任大总统了。当时的毛泽东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了,就离开军队。但是,在队伍里,他还是跟大多数的士兵成为了好朋友。认真的接受了军事训练,了解并研究了一些社会和时事问题。为他以后的训练一师学生赶走溃败军阀有很大的帮助。
离开军队后的毛泽东决定继续求学,由于当时的理想并不明确,也许也和我们刚考完高考但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差不多,那家学校的条件好,未来的生活更有保障就回去上哪个学校。毛泽东先后报了好几个学校,甚至还包括一个肥皂制造学校。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一中,成为学校里有名的高材生,其中他在一中是所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受到国文教员的高度赞誉。的确这篇作文一如毛泽东以往的风格,实切社会现实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然后一唱叹之笔出之。已颇具大家风范了。
但是由于学校教的课程很有限,校规也非常繁琐呆板。毛泽东毅然的离开了一中。开始了在长沙定王台的自修。哪里环境幽静,是一个难得读书场所。毛泽东指定了严格的自习计划,无论酷暑寒冬,他都持之以恒,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在那里,他广泛涉猎18,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还第一次见到了一副世界地图,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一番。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兵匪作乱,加上家中经济上的不支持,他只好结束了极有价值的半年自修生活。并且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了。其实当时的条件是很艰难的,他每天的饭基本上都是两块米糕而已,他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早上第一个进去,晚上最后一个出来。读书的勤奋可以想象。一代伟人的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也许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了。
本文地址:http://www.211123.com/fangfa/detail/1009.htm 转载请带此链接。